close

有了上帝才有一切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你在哪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得1:16-17)

 

 

週靈糧,本週研讀路得記第一章。關於路得記──猶太人的傳統認為本書作者是撒母耳。不過,書中內容暗示:書成時士師時代的一些風俗(如脫鞋為證)己成歷史陳蹟,不再為當時的人所了解(參得4:7);另一方面,大衛似乎已是眾所周知的人物(參得4:22)。由於撒母耳在掃羅作王時去世,未能目睹大衛的當權,所以作者不可能是他。無論如何,雖然作者不詳,但書中家譜並未提及所羅門,可見成書日期大概是在他登基以前。──本書內容顯示神並沒有棄絕外邦人。作者在2:12道出:神的憐憫和看顧並不限於某一民族;凡投靠祂的,無論是那一民族的人,神必賞賜和眷顧。祂的救恩是普世性的。本書並沒有明言神直接的作為,但在短短四章中「耶和華」這名稱共出十八次之多,顯示神關心屬祂之人的生活,如置諸眼前,無論是波阿斯與路得的相遇、拿俄米的計劃、至近親屬的卸責等,祂都一一掌管帶領。雖然祂讓旱災和悲傷臨到人,但祂使不育的有後,並且賞賜那些信靠祂的人。祂是福樂的源頭

 

 

本書充滿溫馨的愛,故事人物彼此恩待:波阿斯與拿俄米活出信仰的精粹──「愛人如己」,而路得深受拿俄米的信仰影響,以無私和忠誠的愛待拿俄米。「贖業至親」(和合本作「至近親屬」)、「贖」字常見於本書。波阿斯雖有力量代拿俄米贖回田產。但他不是至近的親屬,原本毋須盡此義務。他願意這樣做,實在是出自愛心。這正好表達出本書救贖的主題。事實上,書末的家譜顯然是伏筆,要指出將來的救主是從波阿斯一脈而出。本書文學技巧超卓,為上乘之作。人物栩栩如生,情感真摯動人。人物對話的語氣及用字,恰如其人身分。故事佈局獨特,1章與4章、2章與3章彼此對稱:1章與4章分別提及路得和波阿斯向拿俄米盡其親屬任,1章中拿俄米失子,而在4章拿俄米則得子;2章及3章均記載路得離家至田間,2章中波阿斯囑咐路得留在田間,並祝福她,而3章則倒轉,波阿斯先祝福路得,然後留她在打麥場,兩章結尾時,路得都向拿俄米敘述她與波阿斯見面的事情。

 

 

路得記第一章記載──寄居摩押地:話說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的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裏(「士師秉政的時候」:無論從波阿斯的家譜推算,抑或從書中的歷史背景來看,一般學者認為路得是屬士師時代早期的人物。當時以色列民制服了摩押(參士3:30),安享一段太平的日子。「饑荒」:在巴勒斯坦,因旱災而引起的饑荒相當普遍。「摩押地」:指約但河東亞嫩河以南肥沃的高原,離猶大山地約八十公里(五十英里)。當時近東人民多不願意寄居異鄉,以免跟自己的家斷絕來往,有危難時無人搭救及保護,而且也怕要看當地人民的面色,故此以利米勒一家移居異鄉實在是要付出相當代價。「以利米勒」:意即神是王。「瑪倫」:即「羸弱」。「基連」:就是「憔悴」。)。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她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裏住了約有十年。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參得1:1-5)

 

 

起程回猶大地──於是她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於是拿俄米與她們親嘴。她們就放聲而哭,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拿俄米說:「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我女兒們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兩個媳婦要跟拿俄米回國,拿俄米指出她已無法再生兒子來娶她們為妻,叫她們不要跟隨她。原來摩西的律法規定寡婦不可再嫁,要由丈夫之弟娶過來為兄長立後 (參申25:5-6),但這例在拿俄米媳婦的身上自然無法應用。「我為你們的緣故…攻擊我」:拿俄米認為兩個媳婦守寡,境況可憐,都是神懲罰她之故。)。」(參得1:7-13)

 

 

路得定意跟從──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裏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你在哪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16-17節:為詩歌體裁,17節是咒詛的誓言,可見路得意向堅決。)。」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她了。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她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全能者」:這名稱常見於約伯記。在聖經中,這名稱與神的能力和憐憫有密切的關係。這裡拿俄米稱耶和華為全能者,指出神降災與人,人無力攔阻。不過,從本書結局看,神是施憐憫的。「滿滿的出去」:可能指她離開猶大地時有丈夫和兒子。)?」拿俄米和她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割大麥的時候」:為四月。)。(參得1:14-22)

 

 

伯利恒位於耶路撒冷南面約八公里,其名意為「糧食之家」。迦南地常有饑荒之事,如亞伯拉罕、以撒均曾遭遇過,但他們面對饑荒的態度,各有不同…摩押地位於死海的東部。在士師時代摩押曾是壓迫以色列人的國家之一(參士3:12-30),與以色列之間存有敵意。當時,以色列發生了極嚴重的饑荒,以致以利米勒領著全家移居摩押地…他們寄居摩押地約有十年之久。期間,以利米勒離世,瑪倫和基連各自娶妻,不久他們也死了。事情的發展實在令人始料不及,由逃避饑荒的危險而至死於異邦(參得1:1-5)…在古代,寡婦是極為悲慘的,她們被社會遺棄,幾乎處於貧困不堪的境地。因此,在上帝的律法中特別規定,與死者有最近血緣關係的親屬應負起承擔照顧遺孀的義務。但是,在摩押地拿俄米沒有親屬,而且她也不知道在以色列的親屬是否還活著…即使在這樣的絕境中,拿俄米仍表現出了無私的愛。儘管她自己打定主意獨自返回以色列故地,卻極力勸路得和俄珥巴留在摩押地,重新開始她們的生活;對於她來說,這決定是十分困難的(參得1:7-13)…路得執意跟隨婆婆,也說出了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她的決心跟隨是以後蒙福的重要原因…路得選了拿俄米,同時也是揀選上帝的福份。在世上我們常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但有一天朋友因為不跟從主而離開了…所以我們要學像路得那樣,揀選那位受苦的主…有了上帝才有一切…願聖靈幫助我們……本週與我們大家分享此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與我們大家共勉之。

 

 

默想經文: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12:24-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ng-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