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完成祂的工作

 

 

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祭司皆穿禮服吹號,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敲鈸,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都站著讚美耶和華。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祂本為善,祂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拉3:10-11)

 

 

讀完歷代志,再來研讀以斯拉記,本週研讀以斯拉記第一章到第三章。根據猶太傳統,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兩卷書原屬一卷;二者無論在文字風格、神學立場、取材範圍等方面都極之相似,兩卷書的文字亦屬同一時代,可見這兩卷書無疑出自同一作者。猶太人歷來認為以斯拉是這兩卷書的作者,甚至一些現代學者也認為以斯拉是這兩卷書的編纂者,因為這兩卷書的文字、風格、宗教觀點等與他個人的敘述相符(參拉7:27-8:34;9)。另一種看法認為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是由一位不知名的作者所編纂。由於經文常提及聖殿禮儀,顯示作者可能是在聖殿供職的利未人;而且他連次要的職位(如歌唱的)也沒有忽略,可見他很可能是屬亞薩樂隊的成員(參代上15:16-19)。由於學者未能確定誰是作者,對以斯拉與尼希米的返國日期亦眾說紛紜,故對這兩卷書的寫作日期亦有不同意見。不過按較保守的估計,這兩卷書寫成的日期約在主前五世紀末葉。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這兩卷書內容取材甚廣,包括波斯官方文件(如詔書)、家譜、聖殿供職人士家族名單、以斯拉及尼希米親身的記錄。語文方面,以斯拉記除用希伯來文外,部分是用亞蘭文記載。被擄後歸回猶大的以色列人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領導下,在信仰上醒悟過來:他們是被放逐後剩餘的少數,能夠重歸故土,足見是神的恩待;神的手滿有能力,使他們在危險和萬難下得以重建聖城和聖殿。他們覺悟到信仰上的失敗導致他們受罰被逐。現在他們矢志向神盡忠,順從摩西律法,並分別為聖,不沾染外邦異教,使猶太信仰的精粹得以保存。

 

 

話說以斯拉記第一章記載被擄後歸回──古列王的諭旨: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 「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祂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祂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祂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波斯王古列一反巴比倫的作風,將被擄到巴比倫的神像及其信徒遣返原來的地方,以安撫百姓。猶太人也在這宗教政策下受惠。這呼籲的對象包括從北國(以色列國)擄來的百姓。)。』」──聖殿的器皿歸回耶路撒冷: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他們四圍的人就拿銀器、金子、財物、牲畜、珍寶幫助他們(原文是堅固他們的手),另外還有甘心獻的禮物。古列王也將耶和華殿的器皿拿出來,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掠來、放在自己神之廟中的。波斯王古列派庫官米提利達將這器皿拿出來,按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器皿的數目記在下面:金盤三十個,銀盤一千個,刀二十九把,金碗三十個,銀碗之次的四百一十個,別樣的器皿一千件(古時,戰勝者通常掠奪敗降者所信奉的神像作戰利品,猶太人沒有神像,故聖殿中的器皿被掠奪以代替神像,放在戰勝者的神廟裡,好炫耀其信奉之神使他得勝的能力。「庫官」:即財政大臣。 「設巴薩」:為巴比倫名字。「之次」:原文殘缺,或譯作「二千」,即銀碗共有二千四百一十個。)。金銀器皿共有五千四百件。被擄的人從巴比倫上耶路撒冷的時候,設巴薩將這一切都帶上來。(參拉1)

 

 

以斯拉記第二章記載回歸者的統計──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從前擄到巴比倫之猶大省的人,現在他們的子孫從被擄到之地回耶路撒冷和猶大,各歸本城。他們是同著所羅巴伯、耶書亞、尼希米、西萊雅、利來雅、末底改、必珊、米斯拔、比革瓦伊、利宏、巴拿回來的(據考古學家發現,猶大許多城邑在居民被擄後便遭廢棄,以後再沒有人居住。可見當時只有部分回歸者重返故居,其他則在別的地方建立家園。顯然這十二人是當時眾人所熟悉的人物。他們是否同一時間回歸則不得而知。「尼希來」並不是尼希米記的那一位。「末底改」也不是以斯帖記中那位。末底改、必珊、米斯拔為巴比倫名字,而比革瓦伊為波斯名字。)。──回歸者的記錄:以色列人民的數目記在下面:巴錄的子孫二千一百七十二名;……(記錄以南部城市作起點伯利恆、尼陀法在耶路撒冷(以下簡稱耶城)以南;亞拿突、亞斯瑪弗在耶城以北;基列耶琳、基非拉和比錄在耶城之西北;拉瑪、迦巴、默瑪、伯特利和艾在亞拿突和亞斯瑪弗以北;尼波、末必、以攔和哈琳在猶大省之西南角;羅德、哈第和阿挪在猶大省之西北,近約帕;耶利哥、西拿在猶大省之東北。)祭司:耶書亞家耶大雅的子孫九百七十三名;音麥的子孫一千零五十二名;巴施戶珥的子孫一千二百四十七名;哈琳的子孫一千零一十七名。利未人:何達威雅的後裔,就是耶書亞和甲篾的子孫七十四名。歌唱的:亞薩的子孫一百二十八名(利未人人數稀少,可能在被擄期間,部分轉去作祭司,而部分則轉進其他行業,不願意回耶路撒冷在聖殿輔助祭司作粗重工作。這些「歌唱的」是在聖殿裡供職,限於男性。)。守門的:沙龍的子孫、亞特的子孫、達們的子孫、亞谷的子孫、哈底大的子孫、朔拜的子孫,共一百三十九名。尼提寧(就是殿役):西哈的子孫…(「尼提寧」:是在聖殿作工的奴僕,被擄前這些人通常是戰敗的迦南人。他們緊居於尼提寧的房屋(參尼11:21),由一監督管理。這裡的名字大部分是外邦的:西哈和押拿為埃及名,利汛很可能是亞蘭名,米烏寧是亞拉伯名,尼普心是以實瑪利名,巴柯是以東名等,其他名字則是渾名。)…尼提寧和所羅門僕人的後裔共三百九十二名(所羅門的僕人是戰俘或受制服的外邦人,他們在聖殿作僕役,名字多是渾名。)。從特米拉、特哈薩、基綠、押但、音麥上來的,不能指明他們的宗族譜系是以色列人不是;他們是第來雅的子孫、多比雅的子孫、尼哥大的子孫,共六百五十二名。祭司中,哈巴雅的子孫、哈哥斯的子孫、巴西萊的子孫;因為他們的先祖娶了基列人巴西萊的女兒為妻,所以起名叫巴西萊。這三家的人在族譜之中尋查自己的譜系,卻尋不著,因此算為不潔,不准供祭司的職任。省長對他們說:「不可吃至聖的物,直到有用烏陵和土明決疑的祭司興起來。」會眾共有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這份名單記錄的目的引起學者頗多的猜測。可能這是波斯納稅名單,或者是猶太人自己用來區別正統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的記錄。百姓的數目以:1.家族、2.居地、3.聖殿供職人士、4.無譜系者劃分。)。此外,還有他們的僕婢七千三百三十七名,又有歌唱的男女二百名(「歌唱的男女」:是供富戶娛樂的音樂家。)。他們有馬七百三十六匹,騾子二百四十五匹,駱駝四百三十五隻,驢六千七百二十匹。──族長為聖殿捐獻:有些族長到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地方,便為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要重新建造。他們量力捐入工程庫的金子六萬一千達利克,銀子五千彌拿,並祭司的禮服一百件(「彌拿」:為波斯金幣,重約四點六安士(130克)。從以色列人所獻的禮物看來,他們在外邦已有相當的經濟基礎。)。於是祭司、利未人、民中的一些人、歌唱的、守門的、尼提寧,並以色列眾人,各住在自己的城裡。(參拉2)

 

 

以斯拉記第三章記載恢復獻祭敬拜──築壇於聖殿舊址: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各城;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他的弟兄眾祭司,並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與他的弟兄,都起來建築以色列神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這很可能是回歸後第一年。七月是傳統節期最多的月分,計有吹角日、贖罪日和住棚節。所羅門就在此月行獻聖殿禮。本段提及宗教事宜,故祭司耶書亞的名字排首(參拉2:2;4:3;5:2)。「與他的弟兄」:指普通百姓,不是所羅巴伯的親兄弟。)。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因懼怕鄰國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又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守住棚節,按數照例獻每日所當獻的燔祭;其後獻常獻的燔祭,並在月朔與耶和華的一切聖節獻祭,又向耶和華獻各人的甘心祭。從七月初一日起,他們就向耶和華獻燔祭(「鄰國的民」:就是撒瑪利亞居民,亞述滅北國以色列後將各處人民徙置於此。以民懼怕他們,故早晚獻祭,求神保護。)。但耶和華殿的根基尚未立定。──重建聖殿根基:他們又將銀子給石匠、木匠,把糧食、酒、油給西頓人、推羅人,使他們將香柏樹從利巴嫩運到海裡,浮海運到約帕,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允准的(糧食、酒、油是用作交易,代替錢幣。材料是仿照所羅門建聖殿用的(參王上5)。)。百姓到了耶路撒冷神殿的地方。第二年二月,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其餘的弟兄,就是祭司、利未人,並一切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興工建造;又派利未人,從二十歲以外的,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作。於是猶大(在2章40節作何達威雅)的後裔,就是耶書亞和他的子孫與弟兄,甲篾和他的子孫,利未人希拿達的子孫與弟兄,都一同起來,督理那在神殿做工的人。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祭司皆穿禮服吹號,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敲鈸,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都站著讚美耶和華。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祂本為善,祂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聖殿只奠了基,工程便受到鄰國居民所阻而停工,至二十年後才完成(參拉4-6)。)。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人大聲呼喊,聲音聽到遠處。(參拉3)

 

 

神既眷顧自己的子民和自己的話語,就從君王開始。祂開導君王的心,如同開導隴溝的水(參箴21:1)。當時波斯王古列雖不認識神,其心卻仍被神掌握,所以被激動後,即甘心順服神的旨意,下詔釋放以色列民回歸故里(參拉1:1-4)。不同歸的百姓就以金銀財物來支持,而波斯古列王也將以色列人被擄時所掠奪的器皿全數送回耶路撒冷,此情此景確是感人(參拉1:5-7)…由「從前被擄」到「從被擄之地回耶路撒冷和猶大」,神的子民在路上必是踴踴躍躍的,自由自在的,且是歡聲載道,如此就忘卻路途遙遠之困難了;而一班領袖在前引導,就更使他們信心確實(參拉2:1-2)…以色列民眾到達目的地後,並未因城垣倒塌,田園荒蕪,滿目淒涼的景況而氣餒,相反卻是甘心盡力捐輸,為重建聖殿大發熱心(參拉2:68-70)。…聖殿被毀之後,再次被建立(公元前536年)。年長的一看見新殿的根基遠不如所羅門聖殿的那般講究,便哭了起來…(參拉3:10-13)。不過,聖殿是否漂亮對神並不是最重要,因為祂所重視的是建造者和敬拜者的心。…只將榮耀歸於神。所有美善的恩賜,如天資、才能、力量和領導能力,全由神而來,應當感謝神給我們各種恩賜,又使用我們來完成祂的工作。因神看重我們是怎樣的人,多於我們的成就。世界千變萬化,燦爛一時的功業轉瞬便會衰落、消逝。所以我們只管盡心事奉神,不必與人比較事業的成就。乃要追求滿足神的心。本週與我們大家分享此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與我們大家共勉之。

 

 

默想經文:

萬軍之耶和華說:『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在這地方我必賜平安。』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該2: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ing-Chi 的頭像
    Ying-Chi

    穎奇(Ying-Chi)的部落格

    Ying-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