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神在掌管一切

 

 

我回答他們說:「天上的神必使我們亨通。我們作祂僕人的,要起來建造;你們卻在耶路撒冷無分、無權、無紀念。」(尼2:20)

 

 

個禮拜研讀完了以斯拉記,這個禮拜繼續研讀尼希米記第一章到第二章。尼希米記的作者可能是以斯拉或一不知名的編纂者。因為根據猶太傳統,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兩卷書原屬一卷;二者無論在文字風格、神學立場、取材範圍等方面都極之相似,兩卷書的文字亦屬同一時代,可見這兩卷書無疑出自同一作者。尼希米記大部分篇幅以尼希米第一人稱來記錄(參尼1-7:72;11:1-2;12:27-43;13:4-31),因此,尼希米記以他的名命名。尼希米在波斯身居要位(酒政乃皇帝的親信大臣),深得皇帝寵信。他聽聞故土耶路撒冷城荒涼的情景,便求王恩准,回鄉重修城牆。其後,他在故鄉任總督達十二年之久。尼希米記重建城牆是一種防禦措施,屬政治活動,但這活動也以信仰為核心,因為猶太人認為政治與宗教活動是不可分割的。尼希米領導回歸的百姓重建城牆一事,是發自信仰,因此,他常為工程禱告(參尼1:5-11;2:5;4:4-5、9;6:9);並將事情的成就歸功於神(參尼2:8、18)。城牆的建立不僅表示在猶太地區重建家園,更意味著整個猶太團體的建立,與宗教活動的恢復,使猶太人能保持信仰的純淨。總言而之,尼希米記主要記載尼希米在重重困難下,不屈不撓地重建城牆,在五十二日內完成工程的經過。被擄後歸回猶大的以色列人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領導下,在信仰上醒悟過來:他們是被放逐後剩餘的少數,能夠重歸故土,足見是神的恩待;神的手滿有能力,使他們在危險和萬難下得以重建聖城和聖殿。尼希米記的寫作日期大約是主前五世紀末葉。

 

 

尼希米記第一章記載故土情況──話說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書珊城的宮中。那時,有我一個弟兄哈拿尼,同著幾個人從猶大來。我問他們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從本章起至7章為尼希米的自述。「基斯流月」:是波斯當時所採用曆制的九月。「書珊城」:為波斯王過冬的地方。大多數學者認為哈拿尼是尼希米的親兄弟。「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或譯作「沒有被擄的餘民」(呂振中譯本),後者指巴比倫滅猶大時那些沒有被擄仍然留居猶大地的人。)。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城牆拆毀」:是指以斯拉4章所記載的事件(參拉4:8-23)。「城門」:是指木製的門扇。)。」──尼希米的哀禱: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大而可畏的神啊,你向愛你、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願你睜眼看,側耳聽,你僕人晝夜在你面前為你眾僕人以色列民的祈禱,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我們向你所行的甚是邪惡,沒有遵守你藉著僕人摩西所吩咐的誡命、律例、典章。求你記念所吩咐你僕人摩西的話,說:『你們若犯罪,我就把你們分散在萬民中;但你們若歸向我,謹守遵行我的誡命,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我也必從那裡將他們招聚回來,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這都是你的僕人、你的百姓,就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贖的。主啊,求你側耳聽你僕人的祈禱,和喜愛敬畏你名眾僕人的祈禱,使你僕人現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禱詞指出耶路撒冷當時荒涼的情況乃因百姓犯罪,以致神按摩西律法懲罰他們。現在他求神同樣按律法施恩與祂的百姓和僕人。尼希米的祈禱顯示他願意採取實際行動去復興國家(參尼2:3-8)。)。」我是作王酒政的。(參尼1)

 

 

尼希米記第二章記載王允所請──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在王面前擺酒,我拿起酒來奉給王。我素來在王面前沒有愁容(「尼散月」:是波斯曆制的一月。)。王對我說:「你既沒有病,為什麼面帶愁容呢?這不是別的,必是你心中愁煩。」於是我甚懼怕(尼希米的愁容可能會令王不悅,以至受罰,所以他甚恐懼。)。我對王說:「願王萬歲!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我豈能面無愁容嗎(尼希米避免談及政治,所以沒有直接提及耶路撒冷的名字和城牆被毀一事,而以個人的鄉土情懷去引起王的同情,希望他給予援助,重建城牆。)?」王問我說:「你要求什麼?」於是我默禱天上的神。我對王說:「僕人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喜歡,求王差遣我往猶大,到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那時王后坐在王的旁邊。王問我說:「你去要多少日子?幾時回來?我就定了日期。」於是王喜歡差遣我去(王后很少出現於公眾場所,這事可能發生在後宮內。當時王后或許在旁幫助尼希米向王遊說。根據以後的記載,尼希米一去歷時十二年,按理王不會批准讓他離開這麼長的日子,可能他先申請返回故土一段短時間,以後再求王允准他延期逗留在耶路撒冷,作猶大地省長。)。 我又對王說:「王若喜歡,求王賜我詔書,通知大河西的省長准我經過,直到猶大;又賜詔書,通知管理王園林的亞薩,使他給我木料,做屬殿營樓之門的橫梁和城牆,與我自己房屋使用的。」王就允准我,因我神施恩的手幫助我。──回歸呈遞詔書:王派了軍長和馬兵護送我。我到了河西的省長那裡,將王的詔書交給他們。和倫人參巴拉,並為奴的亞捫人多比雅,聽見有人來為以色列人求好處,就甚惱怒。我到了耶路撒冷,在那裡住了三日(參巴拉是當時撒瑪利亞省長,與大祭司以利亞實有姻親關係(參尼13:28);多比雅是管理亞捫人的官員,「為奴的」乃指他是波斯王的官員。)。(參尼2:1-11)

 

 

尼希米回歸──夜巡城牆:我夜間起來,有幾個人也一同起來;但神使我心裡要為耶路撒冷做什麼事,我並沒有告訴人。除了我騎的牲口以外,也沒有別的牲口在我那裡。當夜我出了谷門,往野狗井去(野狗:或譯龍),到了糞廠門,察看耶路撒冷的城牆,見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我又往前,到了泉門和王池,但所騎的牲口沒有地方過去。於是夜間沿溪而上,察看城牆,又轉身進入谷門,就回來了。我往哪裡去,我做什麼事,官長都不知道。我還沒有告訴猶大平民、祭司、貴冑、官長,和其餘做工的人(谷門在城西,野狗井在城南,距谷門約四百五十七公尺(五百碼)。尼希米從西向東繞著城牆走。城牆毀壞的部分是在東南面。泉門在城東,「泉」是指通往谷底的基訓泉。「溪」:是汲淪溪。「作工的人」:指執行尼希米重建城垣計劃的人。)。──呼籲民眾重建城垣:以後,我對他們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他們奮勇做這善工。但和倫人參巴拉,並為奴的亞捫人多比雅和亞拉伯人基善聽見就嗤笑我們,藐視我們(從開始,他們便遇到多比雅等人的攔阻,以後更不斷受到擾亂。基善官位高,管理亞拉伯省。),說:「你們做什麼呢?要背叛王嗎?」我回答他們說:「天上的神必使我們亨通。我們作祂僕人的,要起來建造;你們卻在耶路撒冷無分、無權、無紀念(尼希米沒有運用王所給予建城垣的權柄來駁斥反對者,因他對神有充足的信心,知道祂必保守。可惜祭司以利亞實竟然與反對建城的外邦人參巴拉和多比雅結起親來(參尼13:28-29)。)。」(參尼2:12-20)

 

 

有一篇名為《以斯拉與尼希米回國的次序問題》的文章,文章提到: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中不少片段以第一身記載,學者多認為這些片段來自二人自傳式的回憶錄。但這兩份回憶錄的編排卻有些特別:

1.以斯拉回憶錄的上半部,主要論到以斯拉的回國,以及百姓與異族通婚的問題(參拉7:1-10:44)。

2.尼希米回憶錄的上半部,主要記述尼希米的回國與城牆的重建(參尼1:1-7:73上 )。

3.以斯拉回憶錄的下半部,論及宣讀律法、守住柵節與立約的事(參尼7:73下-10:39 )。

4.尼希米回憶錄的下半部,論及城牆的奉獻並尼希米第二次任省長的事(參尼11:1-13:31 )。

按聖經的記載,以斯拉是在亞達薛西王七年(主前四五八年),從巴比倫返回猶大 (參拉7:7),回國的主要任務是宣告神的律法,並建立司法體制 (參拉7:25-26);尼希米則是在亞達薛西王二十年(主前四四五年)回國的 (參尼2:2) 。 如果依照上述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兩卷書的編排,以斯拉是在尼希米回國後,即以斯拉本人返回後的第十三年才執行他回國的主要任務(參尼8-10),而中間的十三年則似乎全無任何記錄!由於這個時間上的差距,再加上下列幾個疑問,近代許多聖經學者對傳統上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回國次序便產生了懷疑。次序的問題':

1.以斯拉回憶錄從沒有一面以「我」自稱,一面論及尼希米,(尼希米記8章9節不屬此列),而在尼希米的回憶錄中亦只有一次(參尼12:36)是這樣的直接提及對方,但以斯拉的名字卻是放在一個冗長名單的最後,可能是人的補筆。這顯示二人可能不是同時期的人物。

2.如按聖經的傳統次序,則以斯拉的工作是失敗了,因為尼希米日後同樣要處理與異族通婚的問題(參拉9;尼13:23…)。

3.猶太史家約瑟夫及偽經以斯得拉一書均採用不同的記載次序,將前聖經中分隔的以斯拉回憶錄(前述一、三兩段)合起來,與尼希米做的事完全分開。經文中,尼希米和以斯拉的名字同時出現的地方(如參尼8:9) ,在以斯得拉一書中則刪去了尼希米的名字。

 

 

許多學者根據以上各點力言以斯拉和尼希米不是同時期的人物。由於伊里芬丁蒲紙,提到尼希米同代人以利亞實的孫子約哈難任大祭司,尼希米是亞達薛西一世(主前四六五至四二四年)時候的人物這點,已有考古學的證據支持,因此有學者認為以斯拉記7章7節所提到的亞達薛西王 , 應該是亞達薛西王二世(主前四○四至三五八年);換句話說,以斯拉是在主前三九八年回國,遠在尼希米回國之後。另有學者意圖保持以斯拉和尼希米是同期人這一點,提議修改以斯拉記7章7節, 把亞達薛西王(一世)七年改為卅七年,如此以斯拉也比尼希米較遲回國,但人仍有一段時間一同在耶路撒冷。但學者們所提出的疑問並非無法解釋,問題的解釋:

1.以斯拉和尼希米在各自的回憶中沒有提及對方的名字並不一定表示二人屬不同時期;哈該和撒迦利亞這兩位先知雖是同代人,曾在耶路撒冷一同宣講神的信息(參拉5:1),但他們的著作中也沒有提及對方。

2.以斯拉在尼希米返國後公開誦讀律法,這並不表示在此之前他沒有私下向四周的人解釋律法。另一方面,在這十三年中以斯拉很可能返回巴比倫述職(參尼13:6)。

3.尼希米要面對以斯拉已經處理過的問題,並不一定表示以斯拉的改革沒有成功;相距一段年日,以色列人是可能重蹈覆轍的,這在他們的先人身上可謂屢見不鮮。

4.近代的考古學為我們提供了愈多的證據,證明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的可靠性。

總括來說,傳統上「以斯拉先尼希米返國」的說法有其難處,但並非不能接受,我們實在沒有需要對這兩卷書「大動手術」,或控訴它們不符歷史實情。

 

 

尼希米在波斯京城宮中,官高祿厚,但他並沒有忘記故鄉耶路撒冷,從故鄉耶路撒冷來的弟兄探望他時,他就查問故鄉耶路撒冷的情況;一知道同胞遭難、京城毀壞,就悲哀哭泣;耶京更是聖殿所在,聖殿遭難,又焉能心安呢(參尼1:1-3)?…尼希米禁食祈禱數天,表明他為百姓的罪憂傷,他渴望以色列人敬拜獨一真神而重新得力。他的祈禱滿有能力,因為禱告中包含了讚美、感謝、悔改、立志,並有明確的祈求(參尼1:4-11)…尼希米一回到猶大,便立刻遇到阻撓。外邦人反對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已歷時九十年。當四面楚歌,同胞仍然沉睡時,尼希米卻沒有灰心,反而喚醒神的子民,向他們指出耶路撒冷的情況、神的旨意及帶領,呼籲他們同心合意,一起重建聖城(參尼2:9-20)…每一個世代都有人敵視神的兒女,要阻礙神的旨意。當我們為神做工時,也可能有人來攪擾我們,盼忘我們一敗塗地。如果我們能預計將臨的阻力,便可以先作準備,避免到時驚慌失措(參約壹3:13)。明白神在掌管一切,便是激發我們勇往直前、驅走仇敵的最強動力。本週與我們大家分享此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與我們大家共勉之。

 

 

默想經文:

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耶和華必賜力量給祂的百姓;耶和華必賜平安的福給祂的百姓。(詩29:10-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ng-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