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雅比斯的禱告

 

 

         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說:「我生他甚是痛苦。」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神就應允他所求的。(代上4:9-10)

 

 

讀完了列王紀,我們繼續來研讀歷代志。歷代志上下在希伯來文聖經原本是一卷書,後來舊約聖繙譯成希臘文的時候才分為上下兩部分。關於歷代志的作者,到今天還沒有肯定的結論。猶太法典認為歷代志是出自以斯拉的手筆,這大概是因為歷代志的最後一段(參代下36:22-23)跟以斯拉記的開頭(參拉1:1-3)幾乎完全一樣之故。不過有些學者對這現象有不同的解釋:歷代志的最後一段是後人加插上去的,為的是要把它和以斯拉記連接起來。無論如何,書中雖有提到波斯王古列下詔批准猶太人返故土重建聖殿一事,歷代志全書卻沒有記載波斯帝國和希臘時代的歷史,顯然是寫在猶太人被擄歸回故土後的短短時期之內,而編寫人很可能是以斯拉。另外有學者根據書中記錄了約雅斤王後人六代的族譜 (參代上3:17-24),認為歷代志是寫於主前第二世紀初。然而更可能的解釋是:歷代志的部分族譜是後來加插上去的,但主體是歸國後初期的作品。歷代志作者重寫歷史的目的,是要告訴新一代的猶太人,只有大衛的子孫才是「真命天子」;只有大衛所屬的支派─猶大(即歸國後的猶太人)才是「真以色列」。北國的十支派因背叛大衛家而受懲罰,已被撇棄,就好像好些南國的君王,因為沒有好好地忠心事奉耶和華,最終失敗。神是賞善罰惡的神,現在只要回國的百姓真心跟從耶和華,就必能長久居住在祂帶領他們歸回的應許地,否則必會再次遭受刑罰。歷代志上開首的九章記載了由亞當到大衛王族的族譜。記錄族譜的目的,首先是要給下文大衛王朝的歷史做個引子,同時強調一件事實:大衛王族的淵源可以追溯至人類的始祖,而大衛登基復為人類歷史上一重要的里程碑。其次,歷代志的族譜,反映了作者對「全以色列」觀念。根據這觀念,大衛由神授予的君權包括了以色列十二支派;被擄歸回後的猶太社會既提倡神權統治,亦需要有這種「全以色列」的觀念和胸懷,超越當時支派之間狹窄的思想。再者,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都提到利未支派中有三家的人不能指明所屬的宗族(參拉2:62-63;尼7:64-65),因而算為不潔,不准供祭司的職任。可見族譜是鑑辨身分的根據,凡不能在族譜內指出自己出身的,就不能算為猶太人。作者無疑是以猶太家族為主體,但同時亦收納其他民族的族譜,甚至包括了一些當時猶太社會所不容或者歷史上已經消失了的民族。

 

 

話說歷代志上第一章記載亞當到亞伯拉罕家族,洪水前的祖先,包括閃、含、雅弗的譜系,從挪亞三個兒子閃、含、雅弗而出,分佈在地中海東部一帶的邦國。…麥西生路低人、亞拿米人、利哈比人、拿弗土希人、帕斯魯細人、迦斯路希人、迦斐託人;從迦斐託出來的有非利士人。迦南生長子西頓,又生赫和耶布斯人、亞摩利人、革迦撒人、希未人、亞基人、西尼人、亞瓦底人、洗瑪利人,並哈馬人。這裡提到的名字並不是人名,而是地名(資料引自創世記第10章。)…從閃到亞伯拉罕,(閃族乃希伯來人所屬的種族,自然特別受作者重視。由於作者是在重述族譜,故此很直接了當地解釋亞伯蘭就是亞伯拉罕(參創17:4-5)。) 亞伯拉罕的眾子。(作者編排族譜的格式是先說族長,然後按重要性來排列兒子的次序,之後由次要的支派說起,最後才畫龍點睛地詳列最主要支派的家譜。)這裡先列舉亞伯拉罕家族中次要的支派:由夏甲生的以實瑪利,以及由基土拉所生眾子的後裔。最後才記錄亞伯拉罕家族嫡系以撒的後代。再來是記載關於以掃的後裔和以東王和族長的名錄。(這裡記載的是西珥的後代(參創36:20-30)西珥人屬何利人,並不是以撒的後裔以東人。歷代志的作者把他們列入以東人的族譜中,大概是因為他們住在以東地。)由此可見歷代志族譜上所列舉的包括了種族上和地理上的成員,他們都是「全以色列」的一部分。(參代上1)

 

 

歷代志上第二章記載以色列各支派的族譜。作者按習慣先列舉雅各十二兒子的名字,並按著他們身生母親──利亞、拉結、辟拉和悉帕(參創35:22-26)來分組。「但」乃辟拉所生,應排列第九位,不過在此卻排列第七,有學者認為拉結可能把他收養為自己的長子,故排在約瑟和便雅憫之前。(參創30:1-6)。(至於歷代志上2-8章記錄各支派家譜的排列方法,則是舊約僅有的:以猶大為首,然後是西緬、流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利未、以薩迦、便雅憫(1)、拿弗他利、瑪拿西另半支派、以法蓮、亞設、便雅憫(2)。到底作者是根據什麼原則來這樣排列的呢?學者的解釋各有不同,最可能的說法是:作者對猶大、便雅憫和利未三支派特別重視;歸國的猶太人大多屬於這三支派,他們就成了整個族譜的骨幹,以猶大為首,便雅憫居尾,中間是利未,然後在三支派間安插其他支派的族譜。族譜中脫漏了但和西布倫支派,可能是由於後期文士抄寫時產生了混亂,也可能因為歸國的猶太人中很少屬於這兩支派。)先提猶大支派─流便本來是雅各的長子,可惜他因為犯了亂倫大罪 (參創35:22),失去了最好的祝福。次子西緬及三子利未因殘殺示劍人一事貽羞父家,也得不到父親的喜悅,所以四子猶大脫穎而出,承受了最高的祝福─蒙神應許他後裔作君王;不過,由於約瑟保全家族有功,長子的名分與雙分的祝福反而歸屬了他(參代上5:1-2;創48:5-6、 15-16:21-22)。亦由於大衛王出自猶大支派,使這支派更備受重視。猶大的三個兒子,是珥、俄南、示拉,(猶大三子示拉的族譜(參代上4:21-23。)這三人是迦南人書亞女兒所生的。猶大的長子珥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耶和華就使他死了。(但長次二子都被神懲罰死了。)猶大的另外兩個兒子是猶大的兒婦他瑪給猶大生法勒斯和謝拉。(猶大與她瑪發生關係一事(參創38章),實為後來摩西律法所不容(參利18:15;20:12),可見此事雖顯出神容忍的恩典,卻不足效法,只可視為前車之鑑。)猶大共有五個兒子。法勒斯的兒子是希斯崙、哈母勒…從法勒斯長子希斯崙的子孫。蘭的後代,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作猶大人的首領。拿順生撒門;撒門生波阿斯; 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 耶西生長子以利押,次子亞比拿達,三子示米亞(即沙瑪,見撒上十六章九節),四子拿坦業,五子拉代, 六子阿鮮,七子大衛。 他們的姊妹是洗魯雅和亞比該。洗魯雅的兒子是亞比篩、約押、亞撒黑,共三人。 亞比該生亞瑪撒;亞瑪撒的父親是以實瑪利人益帖。本段是整個猶大族譜的中心─大衛的出身…(參代上2)



歷代志上第三章記載大衛的家譜,大衛在希伯崙所生的兒子和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兒子。大衛王朝被擄之前,大衛王朝的君王:所羅門的兒子是羅波安;羅波安的兒子是亞比雅;亞比雅的兒子是亞撒;亞撒的兒子是約沙法;約沙法的兒子是約蘭;約蘭的兒子是亞哈謝;亞哈謝的兒子是約阿施; 約阿施的兒子是亞瑪謝;亞瑪謝的兒子是亞撒利雅;亞撒利雅的兒子是約坦; 約坦的兒子是亞哈斯;亞哈斯的兒子是希西家;希西家的兒子是瑪拿西; 瑪拿西的兒子是亞們;亞們的兒子是約西亞; 約西亞的長子是約哈難,次子是約雅敬,三子是西底家,四子是沙龍。約雅敬的兒子是耶哥尼雅和西底家。(這份名單顯然是根據列王紀的記載;值得一提的有下列三點:1.有些君王的名字與稱號給混用了。例如:烏西雅,稱亞撒利雅(參王下14:21);沙龍,稱約哈斯(參王下23:31);亞比雅是亞比央(參王上15:1)正式的名字。2.約西亞的四個兒子中,長子約哈難未見於其他記錄,可能早死,其餘三子即位的次序並非按年紀的長幼,而是沙龍、約雅敬(然後其子約雅斤)、西底家。另一方面,根據列王紀的記錄,沙龍要比西底家年長─前者即位時已廿三歲(參王下23:31),而後者作王時才廿一歲(參王下24:18)。上述疑難至今仍未有滿意的解釋。3.耶哥尼雅即約雅斤 (參王下24:28;耶24:1; 29:2)或哥尼雅(參耶22:24;37:1)。)亦記載被擄後的大衛家族。(此段的名字多未見於其他記錄上,故很難作詳細的討論。另外,由耶哥尼雅的兒子毘大雅至名單上最後一人阿拿尼共計六代。有學者認為前者生於主前五九五年左右,如以每二十五年為一代計算,則後者約生於主前四七○年左右,也就是歷代志的作著的年代。)歷代志上第四章記載法勒斯家譜的補篇。所收錄的是好些互不關連的資料片段,內中又包括很多地方和民族的名稱。…特別提到雅比斯的禱告,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說:「我生他甚是痛苦。」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神就應允他所求的。…歷代志的作著記載完猶大支派的族譜。接著記載西緬支派的族譜,這是因為猶大和西緬兩支派的祖先都是利亞所生(參創29:33、 35), 而且他們的領地相連,都位於以色列地的南方。後來以色列國分裂為二,南北對峙,支派間的分界已失去重要性,且漸漸消失,西緬支派終於被歸併入猶大支派之內了。(參代上3-4)

 

 

歷代志上提到整個猶大族譜的中心─大衛…我們過去亦談過大衛雖然他不是完美無缺的人,但是給我們留下好榜樣,聖經稱他是個“合神心意的人”(參徒13:22),因為他最大的心願是事奉神、敬拜神。我們也要像他那樣討神喜悅,在一切意願與計劃之中,以神的事為念。在凡事上要讓神居首位。另外歷代志上提到雅比斯的禱告,雅比斯切切地求神保護他免遭患難、不遇艱苦。使我們想到,我們處身罪惡滔滔的世界,也要求神保守我們平安,不受外面來勢洶洶的惡者侵害。但是我們亦當謹慎自守,避免產生邪惡的動機、慾望和行為。所以,不但要求神保護不遇兇惡,也應當求祂引導我們的思想與行為。我們可以讓神使我們的內心充滿良善的意念開始,來運用神的保護…讓我們在這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中國農曆新年)像雅比斯求告神:「主阿!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參代上4:10)。」本周與我們大家分享此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與我們大家共勉之。

 

 

默想經文:

猶大對他哥哥西緬說:「請你同我到拈鬮所得之地去,好與迦南人爭戰;以後我也同你到你拈鬮所得之地去。」於是西緬與他同去。(士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ng-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