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跟從祂
「他們立君王,卻不由我;他們立首領,我卻不認。他們用金銀為自己製造偶像,以致被剪除。他們心懷二意,現今要定為有罪。耶和華必拆毀他們的祭壇,毀壞他們的柱像。」(何8:4;10:2)
這 |
禮拜咱們研讀何西阿書第八章到第十章。何西阿書第八章記載──以色列虛有其表:話說先知指責北國的所作所為皆屬虛假,對本身毫無益處,所以審判即將臨到──虛假的悔改:你用口吹角吧!敵人如鷹來攻打耶和華的家;因為這民違背我的約,干犯我的律法。他們必呼叫我說:『我的 神啊,我們以色列認識你了。』以色列丟棄良善(或譯:福分);仇敵必追逼他。他們立君王,卻不由我;他們立首領,我卻不認。他們用金銀為自己製造偶像,以致被剪除(「吹角」:指遇見敵人偷襲時所發出的警報。作者以鷹比喻仇敵,因為鷹常在空中盤旋,伺機捕捉獵物,而且愛吃腐肉;作者藉此指出,百姓的腐敗正好讓仇敵乘機攻擊。百姓這番話僅屬敷衍性質,他們因為心中恐懼才作此回應。「仇敵」:指亞述。北國歷史有十個朝代,共二十位君王,但每朝代的更替均有暴力流血事件 。北國既忘記神的主權而自立君王,所以遭神責備。「用金銀」:因為偶像是金造的,而銀是敬拜的費用。)。──虛假的敬拜:撒馬利亞啊,耶和華已經丟棄你的牛犢;我的怒氣向拜牛犢的人發作。他們到幾時方能無罪呢?這牛犢出於以色列,是匠人所造的,並不是神。撒馬利亞的牛犢必被打碎。他們所種的是風,所收的是暴風;所種的不成禾稼,就是發苗也不結實;即便結實,外邦人必吞吃(首都撒瑪利亞並無拜牛犢的祭壇,因此撒瑪利亞在這裡是代表北國。「耶和華已經丟棄」:有古譯本作「你要丟棄」。「他們到…無罪呢」:或譯作「他們這樣不能純潔要到幾時呢」。風象徵虛幻、短暫;而暴風意味毀壞;以色列民種的是無用,收的的毀滅。「禾稼」:指可收割的穀穗。「不結實」:指做不成麵粉。)。(參何8:1-7)
虛假的聯盟──以色列被吞吃;現今在列國中,好像人不喜悅的器皿。他們投奔亞述,如同獨行的野驢;以法蓮賄買朋黨。他們雖在列邦中賄買人,現在我卻要聚集懲罰他們;他們因君王和首領所加的重擔日漸衰微(「野驢」:於原文與「以法蓮」相似。野驢本是群居的動物,性倔強。北國在政治上自尋路徑,不仰望神,如離群的野驢般愚蠢和倔強。「賄買」:原指給娼妓工資(參何2:12), 這裡是指以色列用錢賄賂外邦為自己打仗。「君王和首領」:大概是指亞述王。)。──虛假的獻祭:以法蓮增添祭壇取罪;因此,祭壇使他犯罪。我為他寫了律法萬條,他卻以為與他毫無關涉。至於獻給我的祭物,他們自食其肉,耶和華卻不悅納他們。現在必記念他們的罪孽,追討他們的罪惡;他們必歸回埃及。以色列忘記造他的主,建造宮殿;猶大多造堅固城,我卻要降火焚燒他的城邑,燒滅其中的宮殿。以色列啊,不要像外邦人歡喜快樂;因為你行邪淫離棄你的 神,在各榖場上如妓女喜愛賞賜(「取罪」:或作「獻贖罪祭」。「因此」:或作「雖然如此」。「使他犯罪」:或作「變成犯罪的地方」(參何4:13)。「自食其肉」:指獻肉為祭,然後把肉吃掉。百姓喜愛獻祭,是因為貪吃祭肉,所以敬拜也是枉然。「埃及」:象徵為奴之家。「歸回埃及」:指被仇敵擄去作奴婢(參申28:68)。這裡是指以色列必被亞述擄去(參何9:3)。另一解釋是;亞述滅北國時,有些百姓逃往埃及。)。(參何8:8-14)
何西阿書第九章記載──百姓必被擄:以色列啊,不要像外邦人歡喜快樂;因為你行邪淫離棄你的 神,在各榖場上如妓女喜愛賞賜。榖場和酒醡都不夠以色列人使用;新酒也必缺乏。他們必不得住耶和華的地;以法蓮卻要歸回埃及,必在亞述吃不潔淨的食物。他們必不得向耶和華奠酒,即便奠酒也不蒙悅納。他們的祭物必如居喪者的食物,凡吃的必被玷污;因他們的食物只為自己的口腹,必不奉入耶和華的殿。在大會的日子,到耶和華的節期,你們怎樣行呢?看哪,他們逃避災難;埃及人必收殮他們的屍首,摩弗人必葬埋他們的骸骨。他們用銀子做的美物上必長蒺藜;他們的帳棚中必生荊棘(節日的歡樂和獻祭必告終止,因為百姓將被擄去。可能是指住棚節的歡樂;百姓在此節期慶祝豐收,以為這是沿用淫邪的異教儀式所引來的結果。「穀場」:是在城門附近的一塊平坦空曠地方,屬私人或公家所有。除用作打穀外,集會或宗教儀式亦於此舉行 (參撒下24:18;王上22:10)。「酒醡」:應作「壓搾器」,此處主要指搾油之器。「不夠以色列人使用」:原文作「不能餵養他們」。「缺乏」:原文作「使她(以色列)失望」。 「耶和華的地」:指迦南地;這是屬於神的,以色列民只是寄居的客旅而已(參利25:23)。「歸回埃及」:指被擄到亞述(見何8:13)。「不潔淨的食物」:指摩西律法所規定以色列人不可進食的飛禽走獸(參申14:3-20)。百姓被擄到異邦的時候,就不能遵守這些條例。「奠酒」:即奠祭(參民15:5-10)。「居喪者…被玷污」:守喪者在死人的屋裡是不潔淨的,同樣,百姓在異邦所獻的祭物不會為神所悅納,只可供作食物,不能用來獻祭。百姓既不能獻祭,就算節期來到,也不能做什麼了。「摩弗」:為埃及尼羅河畔古城,內有著名墳場。)。(參何9:1-6)
被擄的原因──百姓拒聽先知的勸告:以色列人必知道降罰的日子臨近,報應的時候來到。民說:『作先知的是愚昧;受靈感的是狂妄』,皆因他們多多作孽,大懷怨恨。以法蓮曾作我 神守望的;至於先知,在他一切的道上作為捕鳥人的網羅,在他 神的家中懷怨恨。以法蓮深深地敗壞,如在基比亞的日子一樣。耶和華必記念他們的罪孽,追討他們的罪惡(「以色列必知道」:或作「讓以色列人知道」;7節下的意思是:由於百姓罪大惡極,屬神的人反被看為愚妄。8節上:原文可譯作「先知與我的神是以法蓮的守望者」或「先知是我神的子民以法蓮之守望者」。8節下意思是:先知卻被人陷害和怨恨。另一解釋是指假先知使百姓跌倒。「基比亞的日子」:大概是指士師時代基比亞匪徒姦殺利未人之妾一事 (參士19:22-30),那時各人任意妄為,無惡不作。)。──後代必斷絕:主說:『我遇見以色列如葡萄在曠野;我看見你們的列祖如無花果樹上春季初熟的果子。他們卻來到巴力‧毗珥專拜那可羞恥的,就成為可憎惡的,與他們所愛的一樣。至於以法蓮人,他們的榮耀必如鳥飛去,必不生產,不懷胎,不成孕。縱然養大兒女,我卻必使他們喪子,甚至不留一個。我離棄他們,他們就有禍了。我看以法蓮如推羅栽於美地。以法蓮卻要將自己的兒女帶出來,交與行殺戮的人(百姓以為拜巴力會帶來生育,所以神要滅絕他們的後代。「推羅」:為腓尼基的海港,以土地肥沃及富裕繁榮見稱。)。』耶和華啊,求你加給他們─加甚麼呢?要使他們胎墜乳乾(先知在此深覺百姓的罪孽,故呼求神按祂的公義懲罰他們。)。耶和華說:『他們一切的惡事都在吉甲;我在那裏憎惡他們。因他們所行的惡,我必從我地上趕出他們去,不再憐愛他們;他們的首領都是悖逆的(「吉甲」:(見4:15)。「我地上」:原文作「我的家」。)。以法蓮受責罰,根本枯乾,必不能結果,即或生產,我必殺他們所生的愛子。』我的 神必棄絕他們,因為他們不聽從祂;他們也必飄流在列國中。(參何9:7-17)
何西阿書第十章記載──不倚靠神終必自食其果──本段指出北國拜偶像和倚靠君王是枉然的: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樹,結果繁多。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壇;地土越肥美,就越造美麗的柱像。他們心懷二意,現今要定為有罪。耶和華必拆毀他們的祭壇,毀壞他們的柱像。他們必說:『我們沒有王,因為我們不敬畏耶和華。王能為我們做甚麼呢?』他們為立約說謊言,起假誓;因此,災罰如苦菜滋生在田間的犁溝中。撒馬利亞的居民必因伯亞文的牛犢驚恐;崇拜牛犢的民和喜愛牛犢的祭司都必因榮耀離開它,為它悲哀。人必將牛犢帶到亞述當作禮物,獻給耶雷布王(「必懷二意」:指百姓一面敬拜耶和華,另一面拜巴力。「王能…甚麼呢?」:可譯作「但就算我們有王,他能為我們作甚麼呢?」。「苦菜」:即「毒草」。「伯亞文」:見何4:15)。百姓所拜的牛犢不能自保,所以當亞述攻佔以色列時,百姓反要為它擔憂(參賽46:1-2)。 「榮耀」:大概是指牛犢的金和廟裡的珍寶。「耶雷布王」:(見何5:13)。先前人將禮物、祭品帶來獻與牛犢,現在牛犢卻被當作禮物獻與亞述王,顯示牛犢遜於亞述王,既不能保護以色列,且帶來莫大的羞辱。)。以法蓮必蒙羞;以色列必因自己的計謀慚愧。至於撒馬利亞,她的王必滅沒,如水面的沫子一樣。伯亞文的邱壇─就是以色列取罪的地方必被毀滅;荊棘和蒺藜必長在他們的祭壇上。他們必對大山說:『遮蓋我們!』對小山說:『倒在我們身上!』以色列啊,你從基比亞的日子以來時常犯罪。你們的先人曾站在那裏,現今住基比亞的人以為攻擊罪孽之輩的戰事臨不到自己。我必隨意懲罰他們。他們為兩樣的罪所纏;列邦的民必聚集攻擊他們(「沫子」:原文作「木枝」,形容以色列無依無靠的情況。「伯亞文」:原文僅作「亞文」,可譯作「罪惡」或「偶像」。拜牛犢的祭壇被毀,地方變成廢墟,長出荊棘和蒺黎。百姓叫山遮蓋他們,是因為不敢面對神忿怒的審判。「基比亞」:代表以色列人縱慾行惡(見何9:9)。「你們…那裡」:原文可譯作「他們仍舊是這樣」。下半句原文並無「現今」,宜譯作「豈沒有戰爭臨到在基比亞作惡的人麼?」(參士20章)。「兩樣的罪」:可能指以色列人離棄耶和華敬拜巴力,及背棄神所揀選的君王(即作南國王的大衛後裔;參何3:5; 8:4)而另立國君的罪。「所纏」:原文或指列邦把以色列人捆綁。)。以法蓮是馴良的母牛犢,喜愛踹榖,我卻將軛加在牠肥美的頸項上,我要使以法蓮拉套(或譯:被騎)猶大必耕田;雅各必耙地。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你們要開墾荒地,等他臨到,使公義如雨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耕種的是奸惡,收割的是罪孽,吃的是謊話的果子。因你倚靠自己的行為,仰賴勇士眾多,所以在這民中必有鬨嚷之聲,你一切的保障必被拆毀,就如沙勒幔在爭戰的日子拆毀伯亞比勒,將其中的母子一同摔死。因他們的大惡,伯特利必使你們遭遇如此。到了黎明,以色列的王必全然滅絕(初受馴服的小母牛在穀場上踐踏穀粒,使穀粒從穗中鬆脫,工作輕省,且可自由吃穀(參申25:4),這比喻百姓從前得神眷顧,不需勞苦便有豐收,但現在因犯罪離棄神,便要辛勞才可餬口。「使…拉套」:指農夫趕牛耕田。姓必須秉公行義,這是歸向耶和華的表現(參何2:19;12:6;摩5:14-15)。「沙勒幔」:有說為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的簡稱,此人曾成功地攻取撒瑪利亞城;有說為摩押王沙拉縵努,他曾在約但河邊爭戰(參摩2:1-3)。「伯亞比勒」:此地及發生於該處的戰役均無可稽考。「將其中…摔死」:描寫戰爭的殘酷。)。(參何10)
以色列政治局勢的不安,先知何西阿看出是上主所激發的,要帶來懲治與熬煉。因為以色列違背上主的約,干犯律法,丟棄良善,先知亦指出上主不喜悅的事(參何8:3-4)…在的恩典中墮落是何等的可憐:歡樂變為哀傷,豐富變為缺乏。以色列民的反應如何呢?他們不但沒有悔改,反而譏笑先知是「愚昧」和「狂妄」的。卻不知道上主興起先知,是要他們作以色列的守望者(參何9:7-8)…上主因以色列人發假誓而憤怒。人們不守諾言產生了很多糾紛和訴訟(參何10:4)…沒有專心跟從主…「如水面的沫子一樣」(參何10:7)「沫子」原文是「刨柴」,放在水中,隨水飄流。不能忍受一點波浪,自己無力抵擋。自己想去的方向,波浪把他帶到相反的方向去,心猿意馬…沒有穩當的基礎,未有保持的精神,不能始終不渝。今日可能對付罪,明日環境改變,便不能對付罪…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心猿意馬…要專心跟從祂,才能專心對付罪。……本週與我們大家分享此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與我們大家共勉之。
默想經文: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太6:24雅1:8)